近日,一则关于“爷爷一觉醒来被‘先用后付’下单54件商品”的新闻引发了广泛关注。这一事件不仅揭示了老年人在数字消费时代面临的困境,也暴露了电商平台在便捷支付模式下可能带来的隐忧。
据悉,该事件发生在“双十一”期间,一位网友发现其爷爷的网购账单中出现了大量商品,包括9只手表、3口锅和6个电水壶等,总计54件商品。这些商品均通过“先用后付”功能下单,而爷爷对此毫不知情。这一现象并非个例,许多消费者都曾遭遇类似情况。有报道显示,不少消费者在未主动选择的情况下,付款方式被默认为“先用后付”,甚至在支付页面点击“确认”时,系统会自动跳转至“先用后付”选项,导致误操作。
“先用后付”作为一种新型支付模式,旨在为消费者提供更灵活的购物体验。然而,这一模式却因操作复杂、提示不明确等问题,频频引发争议。上海市消保委指出,“先用后付”虽然具有延长付款期限和免息优惠的优点,但也存在信用风险、财产安全、隐私泄露和过度消费等隐患。专家建议,电商平台应增强操作确认和售后制度,优化取消流程,保障消费者的知情权和后悔权。
事实上,这一事件并非偶然。近年来,“先用后付”功能逐渐成为电商平台的标配,但其默认开通和关闭难的问题却始终未得到有效解决。许多消费者反映,在使用过程中,平台往往通过弹窗或默认勾选的方式诱导用户开通该功能,而关闭入口则深藏于复杂的设置菜单中。这不仅增加了误操作的风险,也让部分消费者陷入不必要的消费陷阱。
对于老年人群体而言,“先用后付”模式更是双刃剑。一方面,它简化了支付流程,提升了购物便利性;另一方面,由于老年人对数字技术的掌握程度有限,他们更容易因误操作而产生不必要的消费。有报道显示,不少老年人在不知情的情况下被开通了“先用后付”功能,甚至因此背上了巨额债务。
面对这一问题,专家呼吁电商平台应承担起更大的责任。首先,平台需在支付页面明确提示“先用后付”功能的开通与关闭选项,并通过弹窗、语音播报等方式提醒消费者。其次,应简化取消流程,避免消费者因操作复杂而无法及时退出。最后,平台还应加强对老年人等特殊群体的保护,避免其因误操作而陷入消费困境。
值得注意的是,这一事件也引发了监管部门的高度关注。上海市消保委已多次呼吁电商平台加强管理,并建议出台相关法律法规以规范“先用后付”模式的使用。专家指出,只有在保障消费者权益的前提下,才能真正实现数字消费的健康发展。
此次事件再次提醒我们,在享受数字消费带来的便利时,也要警惕潜在的风险。消费者应提高警惕,定期检查自己的账户和订单情况;同时,电商平台也应以用户为中心,优化支付模式的设计,避免因技术优势滥用而损害消费者利益。
( 作者: | 责任编辑:歌者 )
关于我们 合作推广 联系邮箱:hezuo#cridao.cn 投稿:tougao#cridao.cn 不良信息举报:743409682#qq.com(将#换成@即可)
Copyright © 2016-2025 cridao.cn. All Rights Reserved 东方视野网 版权所有
京ICP备05004402号-15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09995号